狩猎场在大陆的国情比“科学”重要

2014-08-15
2339

自然保护协会在欧洲狩猎一事声明:科学比猎奇更重要

8月11日,TN C发文声明:科学比猎奇更重要。TN C所主张的“科学观点”,公众并不陌生:在野生动物种群达到一定规模或密度的情形下,可以通过狩猎场适当猎捕该物种种群中的老弱病残个体,以达到整个物种种群的健康与平衡。

单从理论上讲,这条道理无可厚非。但如果将这条理论践诸现实,验诸具体哪块大陆、哪片土地,那结果就大不一样了。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国人之所以议论声一片,更重要的,不是在争论这条生态学原理本身,而是更多在担心这条理论在国内可以“指导”的实质性行为。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围绕中国是否开放国际狩猎权这一延绵近十年的环保之争。


2006年8月,国家林业局在四川一家报纸公开登载拍卖广告:出售这年秋季的国际狩猎野生动物额度,一共涉及14种野生动物289只,地域范围则广布于四川、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湖南等8省、自治区。这也是国家首次公开拍卖狩猎权。


其时公众舆论哗声一片。当年8月11日,出售狩猎权一事最终被紧急叫停。当年8月24日,北京律师王福江将国家林业局告上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诉其出售狩猎权违法。


也正是这次事件,让国人第一次了解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际狩猎浪潮的冲击下,国内的野生动物狩猎的大门早已悄悄开启:1984年,黑龙江第一个国际狩猎场——— 桃山野生动物狩猎场就已建成;1985年,青海成立都兰国际狩猎场;1998年,国家林业局批复陕西秦岭建立国际狩猎场……


至2006年,国内开猎已有12年。这12年里,相关统计称:国际猎人在我国猎场共猎捕兽类野生动物700多只,其中部分还是国家一二级保护类野生动物。当然,参与狩猎的国际猎人们为狩猎也付价不菲:一头野牦牛标价4万美元、一只盘羊1万美元、一只岩羊2500美元、一头马鹿6000美元、一只藏羚羊1500美元。12年中,中国国际狩猎收入据称为3639万美元。我在三年前调查青海都兰国际狩猎场时,发现这部分号称为“保护生态”而出售狩猎权获得的收入,其发挥的保护成效到底如何,多半是一笔糊涂账。


2011年,北京一家国际旅行社再次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要求允许4名美国人进入国内狩猎。在国家林业局对此事批准后,国内舆论再度发酵,公众对开放国际狩猎权一事依旧不依不饶,国际狩猎闯关之事再次泡汤。


不是国人真不懂“生态学基本原理”,而是中国30多年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高昂生态代价,目前已几乎人皆尽知。更糟糕的是:这些年,我国整体生态环境并没有出现明显好转趋势:湿地依然在填、保护区依然在被阉割、野生动物栖息地依然在被侵占与压缩……


仅以二度几乎被打开狩猎场大门的青海都兰猎场为例,当地野生动物调查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猎场岩羊有6万只,藏原羚3万只、盘羊1万只;到2009年时,相应数据分别下降为:4万只、1500只、200只。当地野生动物数量的大规模快速下降,令人咋舌。保护都来不及,遑论猎杀?



众所周知,国内的国际狩猎场大多开设在中国中西部自然环境相对完好的各大自然保护区,因为也只有在这些大大小小的保护区内,才可能仍有国际猎人所中意的野生动物存在。国家《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规定:每隔十年,要有一次全国性野生动物考察,去年,全国才启动第二次野生动物普查。在没有严谨科学的对比数据之前,无论专家还是政府统计,有谁能摸着良心,拿出准确的野生动物本底调查数据,来证明这些年我们的生态环境、野生动物不是恶化、减少,而是明显改善、增加了呢?


倘若是在中国,无论是代表自然生态保护者还是代表纯粹的商业人士发言,打开国际狩猎的大门,都为时太早。从眼下国内生态保护现状来看,应是国情比“科学”更重要。  (实习生韩诚樱樱对本文亦有贡献)


限时免费
立即开启线上经营